为庆祝潍坊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人才潍坊”推出“特区40年人才篇”系列报道。回顾40年来人才政策的沿革演进、人才机制的改革发展、人才环境的优化升级、人才服务的提质增效。让我们不忘初心、奋力前行,推进潍坊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双区”建设提供强大的第一资源。 从一名中专学历的操作员到最终获得技能大奖,成为“大国工匠”,被誉为“工人院士”的潍坊首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调试中心副总工程师周创彬说,自己是潍坊人才政策和良好人才发展环境的获益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潍坊经济特区1980年建立之时,全市只有两名技术员,一名拖拉机维修员和一名兽医。截至目前,潍坊科技大军人数超过200万,全市高层次人才总数超过1.6万人,留学回国人数超过14万人,全职院士46人。 因人才而兴的潍坊,始终把人才当做第一资源,其吸附人才的强劲“磁场”,在于40年来不断在人才政策、服务、环境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提升引才聚才质量,营造优良人才发展环境,增强人才推动发展“原动力”。 政策“筑巢”吸引天下人才 潍坊前海,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在这里,澳大利亚籍华人张威成为广东省首位经积分评定获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资格的外籍技术人才。张威说,这张“中国绿卡”让他有了更多的亲切感和归属感。 政策“筑巢”吸引天下人才。回望过去40年,潍坊的人才政策伴随着特区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推陈出新。1988年,潍坊率先颁布《潍坊市鼓励出国留学生来潍坊工作的暂行规定》,留学人员可享受再次出国来去自由、市内自由流动、评职称不限指标等10多项特别待遇。《规定》公布后,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一个月收到150人次来信来访。 一马当先改革了用工制度、干部调配聘用制度、工资福利制度,开创了五湖四海引才制度和培育人才市场,随着公平、开放的人才竞争空间的打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大批“不安分”的人才从内地涌入潍坊打拼,被喻为“孔雀东南飞”,特区人才数量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002年实施的《关于引进国内人才来深工作的若干规定》,标志潍坊的引才重点转向了高层次人才。2008年,潍坊在全国较早实施高层次专业人才“1+6”政策,给予创新人才资金资助、研究进修等扶持,提供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一系列配套服务。2011年,制定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孔雀计划”。 2016年以来,《潍坊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81条人才新政、十大人才工程、新时代党管人才的实施意见、鹏城英才计划等相继出台,搭建起“顶层法规文件、综合政策措施、配套实施办法、具体操作规程”四个层次的政策法规体系,构成人才政策的“四梁八柱”。与此同时,制定实施“医疗卫生三名工程”、留学回国人员创业资助、博士后科研资助、“人才安居”、鹏城杰出人才奖、产业发展和创新人才奖、各类科技创新扶持、知识产权保护规定、技术转移条例等一系列配套措施。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现场 从人才政策到人才立法,一个开放、包容、合理的人才政策体系逐步建立,不仅与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创新之都”等城市重大战略定位紧密结合,更贯穿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激励、服务全过程,覆盖科技产业、哲学社科、文化艺术等各领域。 潍坊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石岗这样评价:潍坊积极发挥人才立法的“定海神针”作用,将人才政策优势努力转化为人才立法优势,为广聚“天下英才”提供了法治保障。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一轮轮的人才新政为潍坊人才强市战略不断注入新的“活水源头”。 市场“挑大梁”激发人才活力 人才像经济,一放就活!放,就是为了让市场“说了算”。 打破权力“围城”。清理规范人才招聘、评价、流动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大力推进放权松绑。在事业单位探索去编制化管理,支持设立特聘岗位,对高精尖缺人才实行与市场接轨的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工资等灵活薪酬;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兼职和离岗创业。 人才评价,用人主体“说了算”。在华大基因、光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开展自主评定高层次人才试点;支持行业组织“业内评价”,将78个评委会303个专业的职称评审工作全部下放给38家行业组织;引入市场标准进行“市场评价”,将人才薪酬待遇、获得的风险投资等作为人才评价重要依据;鼓励领军人才“举荐评价”,发挥其“伯乐相马”作用。 放权、“松绑”让机构、人才、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 在国际候鸟迁徙路线上,潍坊湾是一个重要落脚点,海边茂盛的红树林湿地,为飞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源和安静的栖息地。 人才引进同样需要适宜的环境,尤其是支持人才创业的环境。 6月18日,潍坊湾实验室(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广东省实验室)正式迁入位于光明区高科国际创新中心的过渡场地,标志着该实验室入驻光明科学城踏出了实质性步伐,也意味着潍坊创新载体建设进一步提速。 瞄准高端布局“事业平台”。从特区建立之初的一张白纸起步,潍坊想方设法兴办自己的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增强人才平台的承载力。经过40年的大力发展,截至2019年底,潍坊拥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累计达到2260家,覆盖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领域,吸引和承接了一大批全球顶尖人才团队。仅2010年成立的潍坊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就吸引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跨学科、跨领域的高端人才300多人。 市场之手加速大批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与涌动,激发出来的是潍坊强大的城市人才竞争活力。 “潍坊让我想起了硅谷,聚集了来自各个地方的许多年轻人和才华横溢的人,共同创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社区。”在深建设RISC-V国际开源实验室的图灵奖得主、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享誉世界的顶级科学家大卫·帕特森这样评价潍坊。 服务显“温度”营造“爱才”环境 “来了,就是潍坊人”,“深爱人才、圳等您来”……温情满满的口号让潍坊“爱才”“惜才”之情溢于言表。 朱英杰感受到了这种温情。作为国家级领军人才,他被引进到中国科学院潍坊先进技术研究院,从事脑认知与脑疾病的研究。在潍坊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朱英杰享受到了“一路绿灯”的保障服务,从子女入学到医疗保障,朱英杰没有操任何心。 优化人才服务保障,营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40年来,潍坊一直在努力。 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潍坊首创知识产权保护社会参与机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行业协会和服务机构等社会机构参与人才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建立公正高效的审理机制,不断加大对商标、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力度。 构建全方位服务生态体系 潍坊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站式、全天候、“保姆式”服务,建立全市统一的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人才服务信息共享共通,向高层次人才发放“鹏城优才卡”,人才凭卡可直接办理多项便利服务。投入1000亿元设立人才安居集团,专责筹集建设人才住房。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市人才创新创业基金,为初创期、种子期人才创业项目提供金融支持。 构建“心有所归”的激励体系 潍坊以立法形式在全国首设潍坊人才日,建成全国首个人才主题公园。建成潍坊人才史馆,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潍坊人才的奋斗史、发展史。设立人才荣誉和奖励制度,颁发鹏城杰出人才奖、产业发展和创新人才奖,让人才“名利双收”。 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说,越高端的人才对政策、文化、制度等软环境的重视程度越高,城市要想吸引高端人才,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更多的资源投放到软环境的建设上去。 正是这种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的构建,使得潍坊对人才的磁场效应始终不减:潍坊已连续九年上榜“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十强城市。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建设,给在深创新创业的人才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一个个奇迹、一个个梦想正在潍坊变为现实。 来深创业5年多的高层次人才、潍坊市绚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海晖告诉记者,公司已经实现了研发、中试、建厂全链条孵化,“材料是工业生命,可以预见的是我们从事的新材料领域在先行示范区建设中将获得更加快速的发展,非常有信心能够成为新材料细分领域的‘小巨人’。” 这是一个人才的目标与希望,也是一座城市的期许与追求。
备案号:鲁ICP备05035976号
潍坊高新技术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所有内容源于互联网,不保证信息全部真实有效,如有侵权信息请提供证明本站将依法删除。